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上海:90岁淮海大楼修旧如故,“黄金钝角”将成新地标

  原标题:90岁淮海大楼修旧如故,“黄金钝角”将成新地标

  历史价值不输武康大楼,近日完成外立面修缮,预计6月前实现整体更新

  近日,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常熟路路口的淮海大楼完成了外立面修缮,已启动大楼内部修缮更新和周边架空线落地工程,预计今年6月前完成整体更新,重现90年前初建时的风采。

  与知名的武康大楼相比,同样位于淮海中路、同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淮海大楼显得颇为低调。但其本身的历史价值毫不逊色,不仅设计、建造均由中国人自行完成,而且在上世纪80年代以及本世纪举行的上海APEC会议、上海世博会前夕,都经历过重大修缮,映射了几代上海人共同的城市记忆。

  外观设计展老上海风貌

  大楼内部装饰更具特色

  淮海大楼建于1931年,原名恩派亚公寓,由当时的浙江兴业银行投资建造。大楼占地面积628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04万平方米。根据修缮施工方徐房集团提供的数据,大楼沿淮海中路部分朝向为南偏东约32度,沿常熟路部分朝向为南偏西约47度。相较1.5公里外武康大楼经典的“锐角”转角,淮海大楼则呈现出一个“钝角”造型。

  1949年后,淮海大楼曾历经3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上世纪80年代,大楼原先高6层的主楼加盖至7层,原先高4层的副楼加盖至6层。作为当时上海改善市民居住条件的一项民生工程,迎来一批新居民入住。也是这一次修缮,大楼的外立面被调整为褐色与深红色,直到2001年前后,才恢复到建筑初始的白色。

  2020年7月正式启动施工的最新一次修缮,改善民生成了首要目标。上海徐房建筑实业公司施工管理部副经理岳嘉勇介绍,距离上一次修缮已过去10年,大楼外立面经过雨水冲刷,出现斑驳、风化等情况,钢窗也出现变形、损坏。此外,大楼电梯、内部上下水系统、泵房、管道等,都需要彻底更换。在已经完成的外立面修缮中,仅更换钢窗一项,就用去将近4000片全新的玻璃,使大楼拥有了冬暖夏凉的二层玻璃窗,不仅保持了外立面风貌统一,也兼顾了大楼的低碳环保。

  淮海大楼建筑本身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从外观来看,淮海大楼与武康大楼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商铺和居住区分开。大楼底层均为商铺,二层开始则是居民住户,显示出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成形的居住功能与商业功能和谐统一的风貌。其内部装饰更具特色,有大量水磨石工艺铺设的地板和墙面拼花。岳嘉勇说,制作水磨石的第一步是将石头和水泥搅拌好,像粉刷墙面一样涂抹在构筑物表面。接着,就要靠专业的泥匠师傅将表面抛光、压实,竭尽所能将石头粒磨平到同一平面。第三步是用类似磨刀石的磨具徒手打磨,根据墙面、窗台、楼梯等不同位置的需要,打磨出石头的亮度。最后上蜡养护,让水磨石表面看起来“会发光”。

  在淮海大楼内,记者看到了眼下新建筑中已经少见的“双跑楼梯”。更令人称奇的是用水磨石工艺打磨出的楼梯扶手,弧度自然,没有一点棱角。“现代工艺只能做到相对接近的水平,很难保证打磨得这么‘丝滑’。”岳嘉勇说。

  恢复到建成伊始的状态

  最基础修缮考验真功夫

  今年71岁的陈伯伯幼时便同家人居住在淮海大楼,迄今已有60余年。在这位“原住民”眼中,淮海大楼这一次大修,算得上一次酣畅淋漓的“修旧如故”——大楼的屋面、外墙、门窗、玻璃、地面乃至店招,都尽可能还原老样子。

  徐房实业淮海大楼项目经理钱秋明介绍,淮海大楼与武康大楼一样,在修缮后都恢复到了建筑建成伊始的状态。如何定义“修旧如故”中“故”的具体时间点,则需谨慎且充分考量。眼下,像淮海大楼这样的建筑,如果历史图纸齐备、修缮资料充分,一般都根据初始设计图纸进行恢复;如果初始图纸不全、修缮资料不足,则通过查阅修缮记录,请历史、建筑、文保等领域专家对每一轮修缮图纸进行论证,判定建筑最终恢复到的年代。

  “我们翻阅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与淮海大楼有关的历史照片、图纸、文字史料,再到现场进行一轮轮踏勘,最终才制定施工组织方案和修缮设计方案。”钱秋明说。修缮中也发现了加层与大楼原始结构显著不同:加层的走廊地面采用红缸砖,原始结构的走廊则用了与墙面一体的水磨石,当中还镶嵌了制作工艺极为高超的铜条装饰。

  作为老牌的历史建筑修缮企业,徐房集团负责完成了徐汇辖区内大部分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更新。即便如此,对修缮工艺、工法的研究仍是永恒的课题。此次淮海大楼修缮,设计施工团队不断琢磨,努力将前人智慧与今天的新技术、新材料结合。以大楼外立面最具代表性的钢窗为例,一些窗框由于年久失修,出现腐烂、变形,负责挑战这一修缮难点的钢窗师傅均为从业10年以上的老工匠。从焊接到钢窗矫正,都有“独门技法”。

  而今,徐房的修缮团队正着手制定精细化修缮标准,首先从材质上进行创新探索。以钢窗为例,不仅新更换的零部件从视觉上要与大楼初始材质一样,还要适应当下的气候变化,不会变形。“修门、修窗、修管道漏水,这些最基础的修缮很考验真功夫。”徐房实业总经理余晖说,2019年以来,武康大楼修缮后不断吸引市民游客的关注,说明历史建筑修缮不再是“叫好不叫座”。高关注度也给了修缮单位更大的信心和鼓励,探索更多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

  年轻人也来“修老房”了

  每修一栋都有新的感动

  在淮海大楼修缮过程中,除了最令人汗颜的水磨石工艺,镶嵌在水磨石表面的铜条装饰也让岳嘉勇和同事们直呼“厉害”。

  在淮海大楼二层,记者仔细观察了大楼原始结构中走廊墙面和地面镶嵌的铜条装饰。窗台上弧度丝滑、毫无卷曲或翘起的铜条弯曲面,即便用手触摸,也丝毫感觉不到与周边水磨石表面的不同。“这些铜条切切实实是镶嵌进去的,具体的材料、配方、施工手势、专业工艺近乎失传,只能靠我们这些后人来重新摸索。”岳嘉勇也道出了修缮人员最大的“纠结”:“想要研究90年前的工艺,需要铲一块下来,拿到实验室仔细研究。但是,历史建筑绝对不能破坏。”

  类似“会弯曲的铜条”这样令人惊艳的细节,让修缮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认识。徐房实业此次负责淮海大楼修缮的几位骨干都是年轻人。岳嘉勇出生于1989年,他的搭档、施工管理部主管李明佼出生于1987年,几位年轻人此前还曾参与过刘长胜故居等历史建筑的修缮。“每修一栋老建筑,都会有新的感动。”李明佼说。

  让年轻人“放手干”,是徐房近年来探索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一项重要工作。余晖说,此次参与淮海大楼修缮的各类施工技术人员共计60余人,其中核心工匠只有十几人。即便在整个徐房集团,这样的“老法师”也只有40余人。“年龄断层、本地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短缺,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余晖表示,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修缮工艺失传、修缮标准难以延续,解决办法则来自两方面:一是改善修缮人才的社会地位和专业认可度,二是提高薪酬待遇。

  去年12月,上海首个历史建筑修缮实训基地“345传习工坊”在徐汇区揭牌,今年起工坊将正式招生,引入系统化的展示、教学、培训和考核机制。目前徐汇区已与市人社局展开合作探索,着手建立专业修缮人才的职称评定体系。

  “沟通”与修缮一样重要

  激发居民对家园的热爱

  淮海大楼此次更新,新气象表现在方方面面。作为上世纪30年代上海最高级的公寓大楼之一,淮海大楼的建筑“内圈”最初有一座巨大的网球场。底层商户和住户的出入门厅则设在沿街转角,出入口都为凹进式设计,不仅显得隐蔽,且锯齿形的门厅通道还为人潮拥挤时留出了额外的避让空间,足见90年前设计师对“霞飞路”这片黄金地段的重视。

  此次修缮,施工方与大楼底层工商银行等商户充分协调,将沿街商户的外立面向大楼方向退界了50厘米,恢复初始状态。工商银行方面积极配合,进一步恢复了锯齿形通道的避让空间,重现大楼设计最初供行人相互避让的“友好界面”。

  今年元旦后,徐房修缮团队对淮海大楼建筑内部的管道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检修。由于部分管道仍采用90年前的铸铁管,漏水渗水情况时有发生。然而,修缮污水管和废水管,需要进入居民家中。此时,“沟通”成为和修缮一样重要的工作。东湖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俞陆平2019年刚到居民区任职。在他看来,协调老房修缮的难度不小。“每次入户修缮前,徐房都会提前3至5天请我们通知居民,先打电话与居民约时间,面对面商讨施工方案,确定具体施工日期,每天施工前也要提前告知居民,确保家中有人,不让居民措手不及。”

  俞陆平说,淮海大楼内居民总户数约145户,出租率高达40%。除了小部分居住超过60年的老居民,其他后续搬迁到大楼的居民对建筑的历史了解得并不深。这次修缮,俞陆平最直观的感受是,居民们哪怕是租户,还包括“老外”,都开始主动了解大楼历史。甚至有居民询问,自己日常生活中有什么能做的,可以帮忙“一起保护好这栋大楼”。

  此刻,走进淮海大楼,几乎每层楼都能见到居民摆放在走廊窗台的绿植花卉盆栽,足见大家对家园的热爱。“修缮有居民居住的历史建筑,既要有完善的细节方案,也要跟居民讲好‘大道理’。”俞陆平说,城市文明水平发展到现阶段,居民都能理解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街道和居委会要做的就是不断激发居民对家园的热爱之情。(记者 舒抒)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83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