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数字治城,让大上海更高更炫更舒爽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数字化”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数字经济产业端、数字治理到数字政府建设,数字化转型势在必然。“要给予老年人更多帮助,让他们也能享受数字化便利”“填平数字鸿沟”“让数字化赋能我们未来的美好生活”……数字化成为代表、委员倍加关注的议题之一。

  数字治城,从“一网通办”起步,到“一网统管”实行,上海不断创新社会治理。2021年,进入“十四五”规划第一年,上海更作出全面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并计划在经济、生活、社会治理上率先落地。

  大上海为何如此看重数字化?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成为上海名片,为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

  上海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得益于“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实践。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兆安说,“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这“两张网”,已成为上海城市数字治理的两张“名片”。

  上海市民已经离不开“一网通办”。除了出行需要出示的“随身码”,还有诸多应用。打开手机APP“随申办”,时时跳出“你有消息未读”。点开,各类提示一长串,比如:因私出国工作、学习人员新冠疫苗登记——服务流程一清二楚。而新版社保卡办理、指尖健康服务,也一键直达。找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便利。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月28日,一网通办已接入事项达3118件,业务办理达32450项,累计办理人次突破65亿!其中,随身码使用人数超过4600万人。用随申办,“马上”办,成为上海市民的习惯。今年1月初,随申办老年版推出,大字号,大色块,方便老年人操作。

  “一网通办”改变了市民找政府办事方式,“一网统管”则改变了政府管理城市的方式。上海,正用智慧赋能每个楼宇、街道。

  2月25日,上海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项目发布。它在上海市“一网统管”平台上,融合华为云、大数据、AI、5G、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多种先进技术,以著名历史建筑南京大楼为样板,打造城市运行最小管理单元——对大楼和周边进行超精细建模和视觉还原,接入多维动态数据,以生命体视角构建大楼的数字生命体征。未来,这种创新模式,将从一栋楼,扩展到一条街、一个区、一座城,助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是重要景观道,每逢节假日,都人头攒动,大客流量容易产生风险隐患。对整个步行街进行客流管控事关重要。在黄浦区城运中心大厅大屏上,一个个城市运行的数据飞快滚动,背后体现的是对人的悉心关注。

  步行街上的南京大楼已全部数字化。“当步行街客流达到中高风险等级,区城运中心会立即发布大客流预警,自上而下向南京大楼数字孪生系统发送配套处置通知。与此同时,店内安保经理通过手环收到消息,立即组织安保人员,配合启动客流管控预案。”工作人员介绍。

  上海有多丰富,治理就有多难。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徐惠丽称,“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超大城市,人多、车多、楼多、企多、管多、线多。全市2500万常住人口,每个月出行3天以上的车有765万辆、7天以上也有576万辆——每天城市的运行和交通承载着巨大压力。同时,上海24米以上高层建筑有1.5万幢,其中100米以上就有600多幢;轨道交通里程达729公里,工作日客流量超过1100万人次,2019年8月最大客流量一天达到1320万人次!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代表表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推动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

  上海正把超大城市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城市生命体,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积极推动上海城市运行管理创新。

  数字化赋能美好生活,上海未来很“动人”

  “从购物、订餐、出行,到看病、上课、娱乐,我们全方位体验到数字生活”,全国人大代表丁光宏说,改革开放40年让上海脱胎换骨,而未来30年,上海将因数字化而骄傲。

  生活向数字化转型,是上海数字化转型的新提法。数字不仅用来治理,而是用来美化生活,这是上海数字化转型最动人的地方。

  从前,许多白领不吃早饭,传统早餐售卖点,要么排队要么很远。上海市推进“早餐工程”,“盒小马”加入数字化点早餐新模式。“上班地铁途中,只要下车前一站用手机下单,几分钟后下车,到地铁口盒小马店柜子上一扫码,就把早餐拿走了!数字化,化解了旧‘麻烦’!”盒马(中国)联合创始人沈丽说,“一趟地铁路过,地铁口盒小马店20个餐柜的早餐就都提走了,不用等候、不用接触。30平方米店铺,一天营业额相当于传统早餐店铺几倍。”

  早餐数字化了,供应企业可根据大数据排摸:哪些人在买早餐,哪些人都买了哪些早餐,从而及时调整品种。“我们发现,买早餐的除了赶路的白领,还有周边居民——在家下单,半小时送到,还是热乎的!急着上学的孩子不用等父母做饭了,都可以多睡会儿。”沈丽说,“根据一些热点数据进行新品调整,外卖早餐可以天天不重样。因为数字化,美好生活的边界是不是在放大?”

  数字化改变生活的案例在上海日益丰富。

  2020年春节,受疫情影响,网上买菜缓解了宅家抗疫的困境,改变了菜场购菜的习惯。线上供应商“叮咚买菜”迅速走红——这是疫情中长大的上海本土互联网公司之一。

  此前,网课只是少数人的习惯,一场疫情,让上海所有学校和学生都上了网。过去,大家上医院看病要排长队,现在,因为疫情,网上问诊流行开来,仅“平安好医生”一个平台的用户数就增长了数倍。

  夯实数字底座,提升数字经济的力度与厚度

  如何面向未来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数字经济不容或缺。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谈到,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两张网”平台聚集的设备、技术、信息以及数据所蕴含的可以促进城市治理及发展的丰富资源,努力形成数字治理的上海标准和上海方案。同时,催生出一批新技术,形成一批新成果。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代表认为,上海率先提出的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整体性”转变。“经济和生活的数字化转型,必然离不开治理数字化的支撑,而治理的数字化,又将成为经济和生活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以为,“经济的数字化,数字底座特别重要。”按照规划,数字化转型中的上海,将加快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千兆宽带、5G、卫星互联网等高速网络覆盖,建设高性能公共算力中心,打造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平台,坚实支撑经济发展、市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等各领域的数字化应用。

  “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可提升8%到13%的利润率,‘灯塔工厂’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运营指标平均提升了50%—60%。”上海华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霞代表指出,企业试点数字化转型效果显著,她特别关注数字化人才的缺口问题。

  ——几位代表、委员从不同侧面,道出数字经济的重大意义。

  公共数据开放,正成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全新名片”。其中,上海市大数据普惠金融平台依托上海市电子政务云、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融合“一网通办”,在此基础之上加载普惠金融应用,向银行开放与普惠金融密切相关的政务、公用事业等数据。银行获取数据后,可依靠大数据分析、建模等金融科技手段,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信用分析,从而发挥助力实体经济的作用。

  以上海农业银行为例,2020年,他们推出了针对小微企业研发的纯信用线上普惠信贷产品“申e贷”产品,采用“银政合作”服务模式,利用上海大数据普惠金融平台开放的小微企业公共数据,与银行已有客户数据融合,对小微企业“精准画像”,加大了信贷投放精度和力度。应用背后,则是“优刻得”在为包括“上海市大数据普惠金融平台”在内的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其先进的“安全屋”技术,正促进长三角地区政府、医疗等多领域的数字融合。

  数字化转型还催生了许多新型数字化、智能化企业。位于张江的森亿智能公司,正依据医院真实数据,提出多个病种的人工智能辅助模型,为医生打造出智能助手,在病人诊疗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全程进行建议与提示,最大限度为医生赋能,减少医疗差错与纠纷。

  上海市经信委介绍,数字化转型中的上海,还将加快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千兆宽带、5G、卫星互联网等高速网络覆盖,建设高性能公共算力中心,打造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平台,坚实支撑经济发展、市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等各领域的数字化应用,从而提升数字经济的力度与厚度。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93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