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上海:老城厢有个“小课堂”凝聚新老居民

  50多岁的河北人李子玉租住在上海市黄浦区老城厢四新小区,不出去打工时,她会去居委会做义务志愿者,帮邻居分分垃圾或在小区里巡逻。她说,尽管只是租住在老城厢,但自己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因为居委干部和上海邻居真心实意地帮助了她的孙子,让他们祖孙觉得“老城厢就是家”。

  李子玉说的“帮助”,是豫园街道四新居委会已坚持了3年多的一个居民自治项目“情聚可爱里”:为居住环境逼仄、家中无人辅导功课的外来务工者子女免费开设放学后的“小课堂”。在“小课堂”上,孩子们在大学生志愿者的辅导下写作业、学新知识,有时“小课堂”会请来社会志愿者给孩子们开设一些生活常识讲座,如消防安全、儿童理财、人身防护等,很受欢迎。通过“情聚可爱里”项目,原来居委干部走不进的外来务工者家庭,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也弥合了住在老城厢的上海居民与外来人口的关系。

  老弄堂里“小课堂”

  豫园街道四新居委会二楼一间会议室,一周两次,成了孩子们的天地。住在周边的孩子们,放学后就会跑到这里来。为了这些孩子们的到来,居委干部早早在会议室做准备:挂上黑板、放好桌椅、摆上饮水机,天热时还要提前打开空调。

  老城厢的社区环境不同于一般社区。这里居住条件差,很多人家里还在拎马桶,三四口人挤十几平方米的情况十分常见。不少正在读书的孩子,家中空间小得连一张能写字的桌子都摆不下。一间条件良好的会议室对孩子们特别有吸引力,不少孩子连着3年多几乎每次都来。对孩子的家长来说,“小课堂”更大的意义是有人能帮孩子看一下功课了。“我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早出晚归,没时间也没精力辅导孩子。”李子玉说,“小课堂”帮了大忙。

  3年前,想到为孩子们开这样一个“小课堂”,是豫园街道四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小平受到上海居民张钧文夫妇的启发。居委会隔壁的可爱里小区,住着一对退休教师,也就是张钧文夫妇,两人都八九十岁了。十多年前,他们在自家办了个“小课堂”,一个教数学、一个教英语,义务辅导周边外来务工居民的孩子。张小平记得,自己第一次到张钧文夫妇家拜访,看到他们家不过十来平方米。“房间内放了张桌子,四个孩子围着桌子,厨房还放了一张桌子,又坐了两个孩子。“张钧文夫妇非常耐心地传授这些孩子学业。”当时,张钧文告诉张小平,自己辅导的孩子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经常会有不认识的外来务工人员找到自己,希望也能让孩子到他这里来上课。但他家地方太小了,想再多收几个孩子也收不了。

  “外来务工人员也是社区居民,居民有需求,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应尽力回应他们的需求。”张小平说。在豫园街道的支持下,四新居委会腾出一间办公室,请来大学生志愿者做老师。张钧文夫妇也主动请缨,做这间“小课堂”的顾问,他们向大学生志愿者传授如何教学,再由志愿者手把手去教孩子们。场地有了,师资有了,在街道党建平台牵头下,社区各方资源也向“小课堂”倾注。有社区单位为孩子们送来非遗传承课、生活常识讲座,来自辖区学校的教师定期会来义务辅导。

  邻里关系更融洽了

  “小课堂”越办越火,张小平慢慢发现,社区的邻里关系开始变得融洽了。老城厢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目前实际居住在老城厢的居民主要是两类:一是上了年纪的本地居民,二是外来务工者。以四新居民区为例,人户分离比例高达55%,上海居民普遍在70岁以上,租住的外来务工者以环卫工、小商品市场摊贩、菜贩、快递人员等体力劳动者为主。

  生活空间逼仄、生活群体作息习惯不同等因素,一度造成老城厢部分上海居民与外来居民的邻里关系紧张。如很多外来居民工作辛苦,晚归是常事。他们回到家,接个电话,洗洗弄弄,但老房子隔音不好,可能会吵到住在隔壁的老人。久而久之,两方就产生矛盾。还有邻里间抢占空间、乱丢垃圾等情况,也时有发生。张小平3年前刚到四新居委会工作时,三天两头有本地居民来投诉,他去找外来居民了解情况,人家根本不予理睬。但现在,这样的投诉少了。在路上碰到外来居民,还会主动和他打招呼。

  原来,“小课堂”办起来后,很多外来家庭把孩子送过来参加活动,看到有这么多热情的上海居委干部、上海邻居为他们服务,他们感受到社区的温暖。“人心都是肉长的,上海人对我们好,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李子玉说。外来居民还口口相传,告诉其他外来家庭:老城厢社区是有温度的。

  守望相助故事很多

  不仅是“小课堂”有感召力,很多生活在老城厢多年的老上海人质朴善良、乐于奉献,他们以行动感染与改变着这里的每个人。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个故事:80岁的蔡美英阿婆是地道的上海人,她“认”了个小孙女——今年12岁的秦春岚。5年前,小岚跟着爸妈从江苏的一个小镇来到上海,租住在蔡阿婆家隔壁。有天下午6时多,蔡阿婆经过小岚家窗口,看到她一个人呆坐在房间里。一问她才知道,爸妈还在外面打拼,都没有回家,她被反锁在家,也没有晚饭吃。蔡阿婆赶快盛了些自家的饭菜,从窗户递进去给小岚。从那天开始,蔡阿婆每天晚上都会多煮一些饭菜,看到小岚一个人在家时,就会问问她“有没有晚饭吃”。时间长了,只要小岚的爸妈来不及回家做晚饭,蔡阿婆就“承包”了小岚的晚饭,而且分文不要,一“承包”就是5年。蔡阿婆家门口挂了个风铃,每天小岚出门与回家,都会去拉一下风铃;蔡阿婆准备睡觉了,也去拉一下风铃。通过风铃响声,两人互报平安。

  近年,老城厢地区加快旧改步伐,四新居民区很大部分被划入旧改范围。一些居民要搬走了,但他们舍不得老城厢的浓浓邻里情。“豫园街道绝大部分居民区都经历了动迁。房子拆了,但我们觉得老城厢邻里间守望相助的精神应该被传承。”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这几年,豫园街道着力推进街区自治共治,将旧改中的居委整合进街区。如包括四新居民区在内的3个居民区被整合为“豫福街区”,为这个街区新建了“豫福里”综合便民服务体,其中设有洗浴、老年活动、儿童活动等功能。今后“小课堂”也将搬到“豫福里”,教室更宽敞、更温暖。在街道牵头下,各类社区资源也集中地倾注到“豫福里”。“我们希望‘豫福里’能成为老城厢居民的身边服务站,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也成为离开了老城厢的居民的心灵家园,让他们有空回来看看、坐坐,再忆往昔。”(记者 唐烨)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84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