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城市记忆空间:上海市档案馆新馆正式投用

  上海,是一座孕育初心的光荣之城,也是一扇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窗口。穿过历史尘烟,这座城市留下杂糅而多元、精彩而丰沛的记忆宝藏。如今,这些珍贵、鲜活的记忆化为一件件档案得以收藏,并展示在世人面前。

  昨天上午,历时近5年建设,位于浦东新区白杨路636号(临)的上海市档案馆新馆正式投入运行。作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这里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1万余平方米,一期建成10.7万平方米,储存保管着460余万卷(件)珍贵档案。新馆集档案储存保护、公共查阅服务、展览教育、文化社交等功能于一身,为上海市民打造一座互动开放的“城市记忆空间”。

  460余万卷(件)

  馆藏量最大省级综合档案馆

  从1930年代石库门弄堂里的“秘密档案库”,到1959年上海市档案馆正式成立,从见证风云变幻的外滩到扎根开放热土浦东,上海档案事业始终践行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

  此前已面向市民开放的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位于寸土寸金的中山东二路9号,置身百年历史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中,由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历史保护建筑——浦江大楼(原法邮大楼)改建而成。自2004年开放以来,已走过17个年头,见证了档案工作有序地从神秘到公开、从“死材料”变成“活信息”,成为决策“锦囊”和市民“信息库”的历程。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留存了丰厚的红色资源和档案财富。近年来,挖掘利用档案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做好资政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上海历史悠久,史料丰富,我们的馆藏已达460余万卷(件),是全国馆藏量最大的省级综合档案馆。随着社会发展,大家对档案事业日渐重视,我们也感到库房资源比较紧张。”上海市档案局局长徐未晚说。

  2016年底,上海市档案馆新馆选址浦东花木地区并开工建设,新馆以“史册智库”为设计理念,建筑的外立面以“高山流水”为理念设计,寓意历史长河高山仰止、源远流长。该馆按功能分为北楼7层库房大楼、东楼4层业务技术用房和南楼5层公共服务区域,构成“C”型环绕式布局,建筑主体地上建筑面积7.4万余平方米,地下面积3万余平方米。

  如此大体量在全国省级档案馆中居于首位。“一方面要满足库房空间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满足档案事业转型的要求。”徐未晚表示,档案馆新馆的建成使用,也是顺应走向现代化的举措,从而更好开发利用宝贵的档案资源,吸引更多人民群众走进档案馆,感悟档案与历史的魅力。

  档案馆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储存好、保管好珍贵的档案资源。安全是档案馆的底线,总高17层的库房大楼以国家最高标准建设。在耐火、防火、防水、抗震设计,温湿度自动控制和除尘系统,以及不同功能档案储存空间等重重保护之下,档案从进馆、消毒、入库,到保护修复、调卷归还、整理编目,都可以得到更精细、更专业和更智慧的呵护。

  互动开放

  条件最好的区域提供给市民

  说起档案馆,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密库”,冷冰冰、黑色调,神秘而高冷。而新建成的上海市档案馆新馆,展区色彩柔和,公共区域明亮宽敞,是一个互动开放的“城市记忆空间”。

  走进档案馆新馆南楼,9800平方米的空间都向公众开放,在查阅档案、观看展览之余,还可以在休闲区泡杯咖啡,读书学史,或移步报告厅聆听学术讲座、进行文化社交。步入展区,还能坐下来感受档案的魅力。

  南楼二层的档案查阅服务中心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设公共查阅大厅、多媒体档案阅览室、专题阅览室、政府公开信息阅览室、服务中心、咨询接待室等不同功能区域,面向公众免费提供数字、纸质和胶片载体的馆藏档案资料和政府主动公开信息的查阅服务。

  上海师范大学的孙同学早早就来体验新的查档系统。由于所学专业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他平时需要研究很多史料,已是档案馆的“资深用户”。最近他正在准备关于上海城市管理的论文,打开新系统很快发现了变化:以前需要手动填写文献申请,再等待5天才能打印的档案,现在可以随时打印、立等可取。

  “查档者只要凭身份证,就可以通过终端登录馆藏档案检索系统,进入上海市档案馆数字档案资源库,查询想要的内容。目前有98万卷馆藏开放档案目录和部分数字化全文可供查询,以后这个比例还会提高。”上海市档案馆利用服务部副主任颜昶表示,以前老馆设备有20台,现在仅仅在查阅大厅就有36台终端,两层楼共提供上百个座位,图书阅览区将提供6000余册档案编研史料出版物、参考书、工具书等供查档利用者浏览。

  公共查阅大厅向阳,有大大的落地窗,光线充足,视野开阔。“这里是整个档案馆条件最好的区域,把它提供给市民,希望大家坐在这里一整天也不厌烦,毕竟历史研究是很深邃的,有时要来很多次。”徐未晚说。

  上海市档案馆新馆,不仅仅是一座本市档案馆,还是管理全市档案工作的中枢。新馆系统覆盖市级立档单位,并连通市、区17家综合档案馆的档案系统,构建起一体化的档案接收、管理、保存、利用体系,大大丰富市民及相关用户的可用资源。

  依托大数据分析、物联网、AI等技术,馆内还建起“人、档案、档案馆”之间的智慧互联,实现所有馆藏的定位查询、快速存取等智能化管理。每间库房的温度、湿度、防火、安全,每一个出入口的安全保卫、人流物流,都可以一键远程调节管控。

  徐未晚表示,希望借新馆开放这一契机进一步推动全市档案工作发展,下一步将利用好这一公众空间,发挥档案的教材作用,用音乐剧、戏剧等多种形式,更好地展现档案故事,讲好上海历史;同时继续做好数字赋能工作,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查档服务。(记者 刘雪妍 吴頔)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50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