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两场连线背后,上海要对外企说什么?

  疫情对上海的考验仍在延续。从7月11日至18日,上海在8天内先后召开3次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针对7月以来的新发疫情处置连续作出部署。

  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全方位恢复重振,也随着时间推移愈加迫切。

  上周末和本周初,国家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局先后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上半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19349.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下降5.7%;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94.79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9.8%。

  从数据看,上海经济所受冲击堪称前所未有,恢复重振任务空前艰巨。但同时,综合分析经济走势,也能发现上海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

  如随着进入常态化防控,主要经济指标正呈现明显回升势头。数据显示,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1%、5.3%。

  因疫情按下两个多月的“暂停键”后,数据的起伏并不让人意外。而尽快推动经济回归正轨,无疑是当务之急。指标数据能否如愿回升,最为关键的动力,还在于各类市场主体的信心,并在此基础上更大程度吸引各类资本和项目。

  7月13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与法国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叶鸿慕举行视频连线。6天后,他再次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同德国默克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葛丽鹤会面。

  针对相关企业的优势领域和上海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李强向各方发出邀约,邀请更大力度在沪投资布局,拓展总部功能、提升总部能级。

  在疫情相对平稳后,这是李强第三次同外企高管视频会晤。6月19日,他在连线德国科思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施乐文时表示,上海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而在连线欧莱雅和默克集团负责人时,李强再次强调,“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上海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这是上海对自身开放定位的再强调。而从跨国公司的回应看,也表明了全球投资者看好上海的信心没有变、跨国公司在沪发展的前景没有变。

  外资对上海经济的意义不言而喻。疫情期间,外资虽受明显冲击,但上半年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仍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2%;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机构也分别增长26家、10家,累计分别达到857家、516家。

  此外,6月的进出口总额较之5月也呈现“V”型翻转态势,当月的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均处于历史第三高,呈现较好的恢复态势,亦佐证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城市的地位。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用相当篇幅重申这座城市的开放立场。除宏观上阐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极具开放特质的目标外,报告在阐述今后五年具体工作任务时,专门论述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并强调要“增强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核心环节的吸附力,推动开放优势再塑造、开放形象再构建,不断提升全球投资者对上海的信心”。

  对全球投资者而言,信心就来自于各方面的稳定预期,包括公开、透明、高效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以及一系列具体的经济社会治理手势。

  与过往历次同外资高管会晤时一样,李强在几次视频连线中一再表示,上海将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加优质服务,助力企业在沪实现更大更好发展。

  稳预期,方能提信心——疫情以来,千方百计帮助市场主体稳预期、提信心,这已被反复强调,并列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上海而言,这一方面考验当下的助企纾困力度,帮助各类市场主体尽快渡过难关;一方面更要在目标、环境、功能定位等方面,提供清晰稳定的确定性政策举措,让市场主体能够安心扎根、专注发展。

  而方方面面的工作状态、操作手势,都可能影响到外界对城市发展环境的预期和观感。课题很大,切口很小。对上海各部门和各级干部来说,关乎“预期”与“信心”,必须作为各项工作推进的重中之重。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74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