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这种动物曾濒临绝种,上海现有600多头!炎夏,到崇明滩涂看水牛

  上海水牛并未消失。

  夏日的一个晌午,崇明北岸一处滩涂上,无边无际的芦苇随江风起伏。艳阳当空,芦苇荡中比其他地方更凉爽些,不少动物在此纳凉,其中还有一群“大家伙”:水牛。“别看它们长得壮,其实也面临生存烦恼,需要我们保护呐!”村民茅慧元感慨。

  上海水牛是国内公认的著名良种水牛。但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加快,水牛种质性状出现退化,总量逐年下降,濒临消失,抢救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统计显示,目前全市有上海水牛饲养户50多户,存栏量共600多头,90%以上在崇明。近年来,为了维持生物多样性,崇明全力推进上海水牛抢救性保护行动,广泛收集崇明农户养殖的牛群信息,开展基础数据登记等工作。

  大公牛体重可超一吨

  滩涂上,56岁的崇明区港沿镇人茅慧元是记者的“寻牛向导”。他十几岁就开始放牧,幼时骑在牛背上的经历让茅慧元深谙“牛性”。养了40年牛,如今他家还留着几十头水牛。在水沟中,记者发现了一群正在“泡澡”的水牛,是1只母牛和5只小牛犊。“超过35℃,水牛就要待在水里,大热天它们要‘水包皮’才舒服。”茅慧元介绍,水牛皮厚、汗腺极不发达,热天需要浸水散热,故得名水牛。

  泡在水中的另一好处是能防止昆虫叮咬。说到这,记者已看到了“牛背鹭”的奇妙场景。远远望去,一只只头部和颈部带有橙黄色饰羽的鹭鸟停在牛背上,悠然自得。这些戴着“黄围巾”的“神仙伴侣”即是牛背鹭,又名黄头鹭、放牛郎,是唯一不食鱼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也捕食蜘蛛、蚂蟥等其他小动物。它们与水牛形成了依附关系,常在牛背上歇息、捕食昆虫,故得名。这样和谐共生的画面时常出现在艺术家的画作、照片中。

  说起自家的水牛,茅慧元满是自豪。“我们崇明水牛在全国市场上是有名的,体型大,能干活。它的力气大得很,云南有些地方的斗牛比赛中,用的就是在崇明买到的水牛,你说牛不牛?走,带你们去看大型的公水牛!”一路颠簸,通过小路驶向芦苇深处,我们发现了那头大水牛——茅慧元口中的“1号牛”。

  这是一头5岁、重达900多公斤的大公牛。“牛能活20多岁。它还能长,超过1吨没啥问题。”许是因为天热,“1号牛”有些不太情愿,茅慧元费了点劲才将其从水池中牵出。现出全形的大水牛脊背宽阔,确实是只庞然巨物。虽然硕大,但水牛性格温和,记者摸摸牛头给它抓痒,它倒也欣然接受,并未发“牛脾气”。

  据了解,中国其他地区成年水牛体重一般为500到650公斤,崇明的水牛品种大了一圈。“崇明水牛长这么大是有原因的。这里有滩涂、湿地、芦苇荡、密布的小河,这些都是它们的最爱。而且崇明东部的滩涂是咸淡水交汇处,水、植物中富含矿物质,水牛的伙食质量高。” 茅慧元道出其中缘由。

  上海水牛并未消失

  别看上海水牛如今在芦苇荡中悠然自得,它们一度曾濒临灭绝,找不到家园。2006年,全国第二次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时,有媒体称“上海水牛已经消失”。2016年11月,农业部印发的《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中亦称,上海水牛已绝种。

  2019年,市农业农村委种业管理处在调研中了解到,沪郊还有少量上海水牛,便组织摸底排查。领导、专家在一次前往崇明考察时,在崇明岛、横沙岛遇见少量上海水牛。

  中国农业大学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专家也几次来到上海,对现有的水牛样本作血样采集,再与其他品种的作遗传聚类分析,发现除了崇明之外,来自松江、奉贤、嘉定、青浦等区域的水牛,遗传背景来源全部一致,说明这些水牛都是上海的本地物种。由此,“上海早就没有水牛了”这一“盖棺定论”了多年的说法被推翻。

  多方努力下,2021年1月,由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上,将上海水牛列入“地方水牛”品种。关于上海水牛保护性认定的说法终于尘埃落定。

  虽然上海还有水牛,但水牛总量逐年快速下降也是事实。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历史上水牛在农田耕种逐渐被现代农业机械取代,郊区水牛养殖户不断减少,导致水牛种质性状出现退化,濒临消失,急需抢救性保护。

  崇明作为上海水牛名副其实的重要原产地之一,浅滩牧草资源很适合水牛饲养。近年来,为了维持生物多样性,崇明全力推进上海水牛抢救性保护行动,崇明老杜集团董事长杜俊德就是其中的先行者。

  为散落各地的水牛建一个家,迫在眉睫。近三年,杜俊德陆续将散放在民间养殖的上海水牛收购回农场,至今已陆续收购了160多头。在市、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人员指导下,农场为这些水牛“建档立卡”,作身份编号。档案记录详细,包括养殖地、畜主姓名、毛色特征、出生日期、登记日期等都逐一明确。“通过统一的牛棚管理,这对上海水牛的保种研究起到关键作用。”杜俊德说。

  新建的牛棚非常舒适。按照保种的规范要求,农场在占地2000多亩的区域中规划出适合上海水牛养殖的200余亩场地(包括辅助设施),建立水牛保种场及牧草种植基地。通过开展水牛后裔测定,分析指导水牛育种生产,将大幅提高上海水牛保种、育种水平。基地内配套新建了水牛粪便沼气处理设施、废弃物堆肥处理中心,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

  “对于畜禽资源保护利用,崇明区经验丰富。比如,近年来对崇明白山羊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就展现出崇明区地方畜禽保种的能力。”对于上海水牛保种工作落地崇明,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信心满满。

  散田、小田仍用水牛耕种

  崇明是农业大区,农业大规模机械化之前离不开水牛。“我们小时候,每家每户的水牛都有档案,想买卖或者屠宰都要上报到村里,必须经过审批,水牛的家庭地位是相当高的。”杜俊德说。

  今年1月,在崇明举行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上海水牛)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上,一份数据首次公开:上海水牛在上海郊区总体数量有641头,主要分布在崇明、奉贤、松江、嘉定、青浦等区,其中崇明最多,存栏总量在600头以上。

  上海水牛1岁半即可进行调教使役,一般2到3天就能学会耕地;成年牛一般每天可使役8小时,可耕水田4到6亩、旱地6到8亩,最高可耕10亩,犁地深度14到20厘米。类比到人力的话,1头水牛可顶20个精壮劳动力。

  对憨厚的水牛,人们是有感情的。年逾70岁,曾参与绿华镇围垦的卞永范忆起当年,犹在眼前:“当时围垦后要平整土地,丰收35型拖拉机只有6台,远远不够,多亏了300多头老牛!它们是真正的垦荒者,任劳任怨,帮了大忙。”

  滩涂中放牧,稻田里耕作,便是水牛的归宿。在滩涂上,牛与鸟类和睦共处。鸟在牛背上为它清理寄生虫,牛的排泄物是东滩最好的养料。在崇明的许多散田、小田中,大型机械不便进入,直至今日人们还是使用水牛耕种。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861
收藏
分享